4月的内蒙古,春寒料峭。驱车过商都县城,行驶在县道,路面蜿蜒延伸至天际,道路两侧闪现出一片片光伏板,宛如蓝色的海洋,羊群时而徜徉、穿梭在光伏板之下,交织在这蓝天白云的壮美风景中,绘就了一幅绿色发展的崭新画卷。4月26日,由北京院总承包的商都县150万千瓦光伏草业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,为内蒙古地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从开工建设到全容量并网发电,北京院商都项目部逐光而行,在内蒙古这片辽阔的大地之上,用责任与行动、专业与速度演绎了一场精彩的“北疆追光记”。 争分夺秒向光奔跑 在商都项目光伏场区,一位牧羊人望向眼前大片的光伏板,“这就是我们的牧场” ,他说。此刻,蓝天下,光芒耀眼,羊群悠然自得,绿色发展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生动诠释。 据悉,项目根据当地光照降雨量等气候特点和条件,抬高了光伏支架和光伏板的设计高度,普遍在2米以上,最高达到5米以上。同时,经过科学设计,将光伏板的倾角设计成最为合理的39度,采用的是双面双玻的工艺制造,给林地和草地的生长,提供了足够的生长空间和光照、雨水条件。 在施工过程当中,项目通过对作业面、施工道路和堆场进行规划和合理的布置,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施工对林地和草地的破坏,保护了林草。在同一地块同时进行光伏发电和林草种植,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,进一步改善了微生态,提高了光伏板的发电效率,实现农业和发电的双重收益。 此外,如此体量的光伏项目,在有限的工期内顺利完成建设目标,也是摆在项目部面前的一个难题。 临近项目全容量并网前期,北京院工程建设公司副总经理、商都项目部总经理赵志伟坦言还是“睡不着”。“追光逐日”的奔跑,让这位具有多年丰富经验的项目经理感叹“没有试错机会”,“光伏项目的特点就是这样,短平快”,赵志伟说,“特别是商都项目这样装机规模较大的光伏项目,如果有一个决策错误,就会影响到整个建设进程”。 项目总工程师袁自纯也有同样的感受,“我们每天都在抢时间,和进度抢时间,和天气抢时间”。 光伏场区桩基48万根,组件312万块,箱变469台,逆变器4690台,集电线路展开路径758千米……这些数字每天萦绕在建设人员的脑海。奔跑,只有全力的奔跑,才能跟上光的速度。 在赵志伟看来,做好这样一个项目既要有冲锋陷阵的胆识与魄力,也要像“过家家”一样精打细算。项目部通过精心谋划,对设计方案、施工组织做优化,对关键线路做强化,对临建布置做净化,以确保产出比最大化。同时,采取“倒排工期”和制定“四级进度计划”(包含业主、总承包项目部、分包单位、施工班组等进度计划)的措施,将施工任务细化到每日完成量,积极解决制约项目进展的关键问题,通过动态进度分析及时纠偏。 此外,项目建设还要充分考虑天气带来的影响,“风里不带土,不是内蒙古”,项目常务副总经理陈铭打趣,除了风,还有雨,“去年9月份这里反常地下了将近1个月雨,”陈铭说,这更给项目推进带来影响。面对种种因素,项目建设实行全面铺开,多作业面同时推进,“高峰期各个作业面施工人员达7000多人”,陈铭说。 科技创新引领质效提升 新能源场站智慧化系统是项目建设的一个亮点,“升压站实行一拖二设计,一号站和三号站为无人站,二号站为有人值守站,主控系统在二号升压站,可实现对一号站和三号站的监控和操控。” 商都项目副总经理谢军介绍,这将进一步提升升压站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,推动智慧电站的发展。 在智慧智能系统应用方面,建设智能子阵控制系统,能精确控制每个子阵的发电量和耗能统计;建设智慧一体化平台,系统接入业主后方智慧平台,实现后方对现场管控。升压站光伏厂区实现5G全覆盖,“解决了现有设备及运维智能巡检的功能扩展需求。”谢军说。 在创新研究、提升施工效率方面,据袁自纯介绍,开发便携式支架安装平台,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施工安全。应用无人机,帮助统计组件安装进度、人力资源投入情况和安全巡检。物资仓储管理引入第三方,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,在PC端和手机端实现对仓储运营的全方位、透明化、智能化管理。 在专利发明方面,一项发明专利——“一种便于拆卸的电气柜”,不仅简化了电气柜的安装和拆卸流程,更提高了工作效率,为项目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。两项实用新型专利:“便捷式光伏组件安装悬挑作业平台”和“一种依托支架檩条为轨道的组件倒运车”,分别针对光伏组件安装的难点和痛点,提供了高效、安全的解决方案,让光伏电站的建设更加得心应手。 在计算机软件领域,E-WMS(仓储管理)系统荣获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。这一系统的应用,实现了仓储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,大大提高了物资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,为项目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在施工方法上,创新性地提出了“集电线路穿越直埋电缆施工方法”,并成功申报为工法,有效解决了集电线路穿越复杂地形的难题,确保了施工质量和进度。 “党建+N”激发建设新动能 商都项目营地内,“一名党员、一面旗帜”的口号在醒目位置张贴,党员活动室布局规范简洁,搭建起党员学习教育和交流的新阵地。在施工现场,党员示范岗建在项目一线,党旗在这热火朝天的建设氛围里熠熠生辉。 商都项目在建设过程中,始终推动党建与重点工作双融合、双提升,在施工大干、安全质量、成本管控、创岗建区等各关键节点和重点工作上,坚持党建引领,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,引领保障项目高质量发展。 党建+思想:深化教育,激发活力。项目党支部积极践行“一支部一特色、一小组一阵地、一党员一旗帜”的建设理念,结合实际情况,推动形成了由党支部书记主抓、专人负责落实的党员教育工作格局,确保各项党员教育工作任务精准落地。同时,加大党建投入力度,因地制宜设立党建活动场所,依托“党员活动室”“廉洁学习长廊”和党建活动宣传栏等阵地,将党旗、入党誓词、党员名单等内容上墙,营造出浓厚的党建工作氛围。 党建+文化:引领方向,固本培元。通过党建+文化不断融合,不仅加强了精神文化引领,还有效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,为项目建设注入新的活力。项目部全体党员结合主题党日活动、“三会一课”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程建设的动力。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立了宣传栏,悬挂粘贴项目部核心工作理念、工作态度等,全面进行宣贯,筑牢共同体意识。 党建+工程:联建共建,凝聚合力。商都项目部积极组织开展“打造战斗堡垒,争当建设先锋”党内主题实践活动,与业主、参建单位成立了联合党支部。日常工作中,两个支部切实发挥作用,围绕施工生产的重点、难点,采取联合共建形式,在升压站关键线路工程区域设立党员责任区,将分包单位党员纳入责任区,明确了分工,压实了责任。在项目现场设立了党员示范岗,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,确保项目施工到哪里,党员岗区就创建到哪里,做到“管理人员身边50米范围无违章”。 “项目建设过程其实就是大家统一思想、凝聚共识的过程”,赵志伟说,他也希望,商都项目能够作为一个品牌,一个样板工程,为北京院光伏项目建设提供借鉴与思路。 靠近光,追逐光,成为光,散发光……一场北疆追光记就这样完美落幕,在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时代背景下,这样的追光之旅,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时刻都在上演着,它悄无声息却微芒成炬,将灯火里的中国点缀得更加璀璨……